手机版 欢迎访问财经观察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公益

皖西学院法学院“青春色彩·与法同行”实践团赴宣城绩溪县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07 17:33|来源:网络|作者:小编|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化实践育人和“大思政课”工作成效,引导和鼓励皖院学子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6月29日,皖西学院法学院“青春色彩·与法同行”实践团队背上行囊,带着对乡土文化的好奇与探寻传统的热忱奔赴绩溪,团队循着“历史遗存—手工技艺—饮食非遗—文旅产业”的脉络,解码古徽州文化基因,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古韵藏千秋:触摸历史遗存的温度

6月29日下午,实践团首站探访绩溪县博物馆与仁里古村落。博物馆内,以“徽派印象”为设计灵感的建筑,宛如一幅展开的水墨长卷,将徽州文化的厚重与雅致娓娓道来。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们依次参观了“人文绩溪”“徽派美食”“徽州工艺”等主题展厅。从胡适、陶行知等名人的手稿信札,到徽墨、徽雕的匠心绝技,再到“徽商诚信契约”等珍贵文物,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徽州人“以诚立身、以信经商”的精神传统。

漫步仁里古村落,青石板路蜿蜒穿过明清古建,马头墙下的门楣雕刻、天井里的百年草木,皆成为“活态历史”的注脚。在村史馆内,实践团通过沙盘模型、历史影像了解了古村“八分山水一分田”的生态智慧,以及“孝悌为本、耕读传家”的治村理念。团队成员们一边记录古村落保护现状,一边探讨“非遗保护法”在历史遗存中的适用场景,深刻体会到“守护古韵”不仅是文化责任,更是法治使命。

刀笔绘传承:对话手工技艺的匠心

6月30日上午,实践团奔赴紫园书画院与胡善云徽善堂木雕工作坊。在紫园,朱子荣老师执毛笔蘸矿物颜料,在墙头勾勒山水花鸟,“墙头画讲究‘随形赋彩’,颜料得用松烟调桐油,才能经百年风雨不褪色”,他边画边讲解非遗技艺的独特性。胡善云徽善堂木雕工作坊内,匠人们手持刻刀,在樟木、银杏木上精雕细琢,花鸟鱼虫、人物故事跃然木上,刀法或刚劲或婉转,尽显徽派木雕"精雕细镂、形神兼备"的精髓。非遗传承人胡善云向团队展示了自己的代表作,并讲述了木雕技艺的传承故事:"从选材到成品,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但年轻人愿意沉下心学的越来越少。"

7月1日上午,团队成员们又走进东源九佳古法铁锅制造工坊,看匠人抡锤锻造铁锅,火星飞溅中,一块生铁经千锤百炼成为炊具;7月2日午后探访非遗绒花缠花作坊,细铁丝裹上彩线,转眼化作栩栩如生的花卉。从刻刀到铁锤,从毛笔到丝线,手工技艺的传承,从来不只是技法的复制,更是匠人精神的延续。

味里续文脉:品味饮食非遗的烟火

6月30日下午,实践团走进中国徽菜博物馆,体验“臭鳜鱼”和“毛豆腐”的制作过程,透过一道道徽菜背后的技艺,读懂“味觉非遗”的传承逻辑。实践团成员们在互动区戴上手套,轻触发酵成熟的毛豆腐,感受其表面菌丝的绵密;在灶台前,观看徽菜师傅如何用“高骨汤慢炖、松木火慢烧”的技法,让食材在铸铁锅中激发出独特“香气”。团队成员们逐渐领悟:“味觉非遗”的传承逻辑,不仅是技艺的代代相传,更是对“食材本味”的执着——就像从臭鳜鱼“以时间锁鲜”的耐心,到毛豆腐“与微生物共生”的智慧,都藏着让徽菜跨越百年依然鲜活的密码,也让实践团对“非遗保护需兼顾技艺与文化内核”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7月1日下午,团队探访金山时雨绿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园,看茶农采摘“一芽一叶”,在炒茶师傅的指导下体验“抖、搭、捺”等炒茶手法。 “抖”是快速翻扬,让茶叶受热均匀;“搭”是将茶叶拢向锅心,聚拢香气;“捺”则是以帚压叶,逼出多余水分。“这三步要循环多次,每次力道、速度都不同,全凭手感把控。”“看似简单的动作,藏着对温度、湿度、茶叶状态的精准判断。”团队成员们感叹,“一片茶叶,从采摘到成茗,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规则的坚守。”才能让茶香飘香更远的地方。

7月2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徽小挞粿制作传承点,木案上摆放着新鲜的食材,绿油油的芥菜、香气扑鼻的梅干菜,传承人手捧面团,熟练地揉、捏、擀,动作行云流水。“挞粿讲究面要揉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馅料得选本地新鲜食材,这样做出来的挞粿才有家乡味。” 队员们轮流上手体验,有的试着揉面,感受面团从粗糙到细腻的变化;有的学习包馅,小心翼翼把馅料裹进面皮。当咬下第一口刚出炉的挞粿,酥脆外皮与鲜香内馅在舌尖交融,队员们恍然:这小小的挞粿,是绩溪人对美食执着的具象化,是饮食文化传承在岁月里的有形注脚,每一缕香气,都在诉说传承的温度。

非遗融产业:探寻文旅创新的路径

6月30日下午,实践团走访中国徽墨文化园“非遗+产业”典范。在徽墨文化园,传统点烟、杵捣技艺与现代包装设计相映成趣,“老字号+新文创”的模式让徽墨从文房用具变为文化符号;中国徽雕文化园内,木雕作品与研学体验结合,年接待游客超十万人次,成为“非遗促增收”的鲜活案例。 在徽墨文化园,匠人仍沿用“点烟、和料、杵捣”的古法,但流程中多了“标准化记录”环节:松烟纯度、胶料配比等关键数据实时上传系统,既保留“千锤百炼”的精髓,又为质量把控提供依据。实践团注意到,文化园还开设“小小制墨师”研学课程,孩子们在匠人指导下体验描金工序。

7月1日上午,实践团走进有着200余年历史的上庄镇老胡开文墨厂,车间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正带领工人调试新研发的“环保松烟墨”:“传统松烟制作有油烟污染,我们改良配方,用活性炭过滤烟气,既保留墨色浓黑的特点,又符合环保标准。”中国徽雕文化园内,木雕师傅们正为苏州园林定制雕花门窗,而隔壁展厅里,小型木雕挂件、榫卯结构玩具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大件定制保品质,小件文创拓市场,游客们可以学简单雕刻技艺,实现“体验式消费”。

此次绩溪之行,实践团成员们穿梭于粉墙黛瓦间、流连于工坊灶台旁,用眼睛记录非遗传承的细节,用双手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更用心感受着乡村文化振兴的脉动。当青春的脚步与千年的文脉相遇,碰撞出的是文化传承的新可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上,每一份对传统的敬畏、每一次对传承的参与,都是为文化根脉注入的鲜活力量。守护传统技艺的本真,也为其注入现代传播的新动能,让绩溪大地上的非遗火种,在青春接力中越烧越旺,在时代浪潮里持续闪耀独特光芒。

(文/桂文婷 图/简讯)


编辑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商务微信:80544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