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财经观察网
7月19日,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柒拾遗”实践团队走进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年画的非遗传承人杨鹏老师的工作室进行参观采访,找寻非遗守正创新的精神动力。
西青区杨柳青年画之行:笔墨里的传承与创承
杨鹏老师首先给实践团成员讲解了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历史,作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它以其细腻的笔法、鲜艳的色彩和吉祥的题材闻名,被誉为“北宗年画之首”。然而,1937年日军侵华后,杨柳青镇遭轰炸,大量古版作品被毁,艺人四处流窜,《抗日救国》等宣传年画也在这时应运而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组织专家展开搜集古版行动,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社”。2006年,杨柳青年画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从运河商镇的民间艺术,到承载国家记忆的非遗瑰宝,杨柳青年画不仅记录了中国百姓的生活愿景,更展现了传统工艺的顽强生命力。如今,这门古老技艺正通过创新传承,继续讲述着属于东方的吉祥故事。
接着,杨鹏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自己是如何走上年画创作之路并担负起杨柳青年画传承人的责任,使这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永恒魅力。在采访过程中,杨鹏老师提到其自幼随祖父霍庆有(霍派创始人)习艺,十八年苦练“开脸”“勾金”核心技法,修复了明清古版200余块。此外,杨鹏老师破壁求新,首创“分层渲染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种以工笔画与杨柳青年画兼容并茂的绘画风格,笔墨中有国画中士大夫般的传统墨客情怀,又兼具杂糅创新和试验性质的民俗韵味,风格独特,却不失纯真。当实践团成员执起刻刀描摹古版纹样,杨鹏老师的寄语“笔锋里要有敬畏,色彩中要有时代”便随着一笔一刻印在了大家的心里。
民间艺术到非遗瑰宝:用热爱与创新延续年画生命
当谈及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保护路径时,杨鹏老师表示青年大学生是重要的传播力量,应当发挥我们自身的独特优势,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以创新之志开辟新局。第一是以创新方式学习和传播非遗技术,当今不少非遗传承人开始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展示并讲解非遗技术,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切入点。第二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技艺模仿,应当注重研究非遗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探索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传承方式。第三是勇于尝试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展现当代青年对非遗的理解与热爱。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成员们探访百年技艺薪火相传之路,与杨鹏老师共议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之道。我们深感杨柳青年画的命运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更加坚信非遗薪火必将闪耀华夏!
宝坻区天津剪纸之访:剪刀下的文化与坚守
接下来,实践团前往位于天津市宝坻区核心地带的“洪顺剪纸艺术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剪纸,进行了探访,并对传承人杨洪顺老师展开了面对面深度访谈。
天津剪纸:传承中的困境与坚守
访谈中,杨老师先介绍自己与剪纸的结缘及天津剪纸的特色与流派,随后聚焦非遗传承的法律困境:版权登记费用高昂,传承人脸临“未售先保”难题;剪纸易被复制抄袭,维权成本高、周期长,打击创作热情。对此,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助力非遗传承规范化。
同时,杨老师表示愿开放技艺,供爱好者观摩、临摹,认为这能让剪纸活起来、传下去。但他强调,临摹作品若用于商业盈利、比赛评奖等有经济目的或荣誉争夺的场景不可取,这会损害原创者心血、扰乱市场,违背非遗保护核心精神。
近距离感受:剪纸里的吉祥寓意
访谈结束后,杨老师亲自引路,带领实践团成员缓步踏入陈列厅,系统而深入地为同学们继续讲解更丰富、更系统、更具纵深感的天津剪纸专业知识;他紧扣“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核心理念,以含蓄而隽永的隐喻方式对数幅经典剪纸作品进行文化阐释。
随后,实践团在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轮流上手实操,体验传统剪纸制作流程,悉心探究工序背后凝练的工艺细节,积累了厚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实践素材。
实践收官:让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实践活动收官之际,实践团成员们带着精心印制的宣传手册,向过往行人、摊贩、以及放暑假的学生们有序发放。并耐心细致地向市民们讲解了手册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提升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真正实现了法律保护意识在市民心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线上非遗宣讲从“听故事”到“学保护”
最后,实践团利用线上优势,针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了面向社区居民的非遗宣讲,以杨柳青年画和天津剪纸为核心,结合“故事+体验+实用知识”三大板块,用居民易懂的方式传递非遗魅力,从传承人到技艺本身,用通俗语言讲解非遗保护:比如剪纸易被抄袭、手工艺品需维权时,普通人可通过“留存创作证据”“了解版权登记基础流程”等方式提供帮助,让“非遗保护”从概念变成可操作的小事。全程以“身边文化”为切入点,让居民在既能“听懂故事”,又能“明白如何参与保护”,让非遗从“远在展馆”变成“近在身边”。
“柒拾遗”实践团的天津非遗探索之旅,以杨柳青年画和天津剪纸为切口,让青年力量深度融入非遗传承与保护。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探寻,更彰显了青年在非遗传承中的桥梁价值——既做传统技艺的“体验者”与“记录者”,又做法律保护的“助力者”与“宣传员”。“柒拾遗”实践团以青春之力证明:非遗的传承,需要敬畏传统的坚守,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创新与法治的护航;而青年一代,正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重要力量。